浙江公立医院加速升级RFID物资管理方案
作为驱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,“数字化改革”为传统的医院耗材管理模式赋予新的动能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,创新实践医用耗材SPD管理模式,实现了医用耗材全程可追溯的智慧管理。
日前,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《浙江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方案中明确“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”、“做好合理用药、医用耗材、医疗核心数据监测”,对公立医院耗材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医院物资全面“精细化管理”时代,数字化改革驱动耗材管理模式再升级
2019年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针对医院物资管理引进SPD模式,作为“未来医院”的代表,浙大一院在此前的SPD模式上进行了“智慧更新”,充分结合物联网、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图像识别等最新科技手段,打造了全新的“IF-SPD”模式。
通过应用最新科技手段,浙大一院所实践的IF-SPD模式将医院物资管理全面由“精细化”提升至“智慧化”。“IF-SPD”模式是基于“全面条码管理、智能补货模型、拣货推动策略”管理方法,不仅在软件上增加了管理模块、完善配置和增加权限,助力多院区联动;在硬件配置上,引入智能柜、手术室物流机器人、轨道物流、指纹权限存储柜、科室耗材消耗一体设备等新型智能设备;同时医院服务流程上更加完善,引入专门做物资管理的公司,为医院节省了人力物力。
破解手术室耗材管理难题,打造RFID无人值守耗材管理模式
手术室是体现医院外科水平的核心部门,也是医用物资耗材消耗较多的科室。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用高值耗材的管理流通,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,保障医疗安全都有重要意义,但手术室物资管理有较大的难度。
从流程上来看,手术物资的保障涉及环节较多:从医生材料申请、库房采购、备货入库、高值耗材一物一码入库,到跟台物资消毒供应室流转、手术室二级库接收、手术室二级库出库、术间三级库消耗,再到术后置入单制作、结算等业务流程。
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会产生耗材丢失、错登等现象,导致库存积压、短缺过期以及物资费用漏收、错收等情况,耗材的使用信息与库存信息的实时性也难以确保,这已成为医院手术室库房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。
通过IF-SPD模式的建设,浙大一院目前的手术室流程完成全面革新,该院手术所需要的材料已经不需要走记忆里的“人工通道”,手术室按照作业流程设置医用耗材接收区、智能墙区、套包区等;与此同时,标准套包、手术材料包、物流机器人、指环扫描器、电子看板等管理手段与智能设备的应用,实现了手术室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、空间利用率增高、库管和巡回护士工作时长减少、手术翻台率大幅提升等效果。
医院物资管理提质增效,SPD多种创新手段“齐上场”
对于SPD模式有所了解的人可能知道,在SPD的整体建设中包含“中心库”与“科室库”,但在浙大一院总部一期,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“科室库”,而是应用了双面开门的智能墙。也无需医院人员进行管理,当耗材需要补充的时候,就有专门的SPD服务人员从外侧进行补货,临床医护从内侧取用。更重要的是,智能墙采用RFID识别技术,医护人员只需将耗材取出,智能墙即可自动盘点,无需进行登记、扫码等工作,大大释放了医护工作时间。
同时,浙大一院应用智能柜对耗材进行管理,建设区域覆盖SPD服务中心、临床科室库、麻醉科库房、手术室库房、门诊室库房、导管室仓库,管理对象包含高值耗材、低值耗材、检验试剂等。智能柜中的设备情况可直接通过中心库数据看板了解得一清二楚,如果使用完毕,会由中心库自动补货,无需人工操作。浙大一院医护曾表示:“简直比在自助饮料机上买饮料还方便”。
在数字化改革的驱动下,浙大一院创新实践的“IF-SPD”模式使得医院物资管理在业务流程驱动的基础上,加强数据驱动,实现院内信息互联互通,耗材全程可追溯、可管控,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“智慧支撑”,不仅有效降低和控制医疗费用,还把医护人员从程序化的工作中释放出来,专注于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。
(图文来源于中国网科学,侵删)